抗旱節水專利
摘要: 自去年入冬以來,重慶,湖南、湖北、江西等多個長江中下遊地區省市持續幹旱少雨,旱情逐漸形成。進入5月,多省市降水量只有往年同期降水量的30%左右。南方多個省市正在經曆著幾十年一遇的旱情,昔日水草肥美的“魚米之鄉”變成了一片焦渴的土地。了解並應用抗旱專利技術,不僅可以實現科技強國之夢,更是爲舉國上下帶來福祉。
相關技術動態:
抗旱節水節能減排海水淡化
援引中新網綜合報道 湖南、湖北、江蘇、浙江……南方多個省市旱情仍在持續。有專家指出,長江中下遊地區此次遭遇50余年來少見的極端氣候。據最新天氣預報,到5幹旱區將以晴熱天氣爲主,可能導致旱情持續和發展。目前,各地正積極抗旱,從5月25日淩晨開始,三峽水庫的放水量進一步加大,以應對旱情。
根據統計數據,湖北、湖南、江西3省糧食面積和産量分別占全國的11%和13%左右,早稻和雙季晚稻面積、總産分別占全國的54.3%、55.7%。
而據農業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,截至5月23日,湖北、湖南、江西3省農作物受旱面積760萬畝,比21日減少2444萬畝;水田缺水690萬畝,比21日減少280萬畝,3省旱田作物和早稻旱情基本解除。
然而旱情産生的影響還不僅僅是這些。
湖北龍感湖、洪湖水面嚴重縮水,漁民不能按期開湖捕魚,被迫延長禁漁期;洪湖湖底大面積幹涸開裂,洪湖生態濕地恢複至少需要10年時間。
江西鄱陽湖最大水域面積可達4000平方公裏以上,但今年卻一度縮至400多平方公裏,鄱陽湖漁民將面臨漁業捕撈急劇減少的局面;湖區水生植物生存空間大面積縮減,沈水植物將遭遇滅頂之災,如白鶴越冬喜食的重要食料馬萊眼子菜和苦草,沒有水就不能萌發生長。
……
我國一直是貧水大國,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排名世界第109位,爲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/4。正因爲這個原因,我國一直致力于抗旱技術的研究,並擁有一大批自主知識産權。我國抗旱技術主要分爲生物抗旱技術、工程抗旱技術、應急灌溉技術、農藝抗旱技術和化學抗旱技術等五大類。
生物技術主要指抗耐旱農作品種。
工程抗旱技術主要指通過興修水利和灌溉工程,減少水資源通過蒸發、滲漏等途徑的浪費,提高輸水送水的利用率,包括水庫、水塘、水壩、水窖、水渠修建技術,找水、打井技術等。
應急灌溉技術主要指在幹旱發生過程中方式靈活、移動方便、灌溉高效的灌溉技術和産品,其中包括噴灌、滴灌、微灌、滲灌技術和機具與設備,移動式、行走式灌溉機具和産品等。
農藝抗旱技術主要指通過耕作、栽培、農作物水分養分管理、地膜覆蓋、稭稈覆蓋、間套作等技術,充分利用自然降水、保蓄土壤水、挖掘地下水,減少農田水分流失,提高農田水分利用效率,減輕幹旱造成的損失。
化學抗旱技術主要指通過化學物質在保持土壤水分、減少農作物蒸騰和土壤蒸發造成的水分損失、增加雨水入滲到農田等到達抗旱減災目的。
目前,我國工程抗旱技術方面的專利超過100件,尤其是防滲漏方面,我國的堵漏液和堵漏劑專利技術走在世界前列,這些産品不僅可以應用在水庫和水壩上,還可以用于建築方面的防漏。化學抗旱技術方面已經擁有了50多件發明專利,由于成本偏高,目前推廣應用量較小。而農藝抗旱主要和耕作方式相關,一般不容易形成專利。
2010年,在國家知識産權局的統一部署領導下,我社制作了“抗旱救災中外專利專題數據庫”。充分利用這裏專利信息,也是我們作爲知識産權人爲抗旱減災事業所貢獻的綿薄之力。
遠卓小編
2011.06.02